目前分類:環境議題˙生態保育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山與海的戀愛》是
蘇花糕餅舖製作的最新短片,透過短短五十一秒的畫面呈現花東山海之美,這部短片自2/22日起在小巨蛋的電視牆連續播放一個月,這也是曝光率最高的反蘇花高運動。





蘇花高小檔案

蘇 花高全名「國道五號東部公路建設計畫蘇花段」,路徑自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終點,往南略沿北迴鐵路西側,以連續隧道穿越中央山脈東麓,於崇德出隧道後, 由台省道東側及縣道193西側往南,經佳山基地東側及花蓮市區西側至吉安鄉止,全長約86公里,計有隧道11座,總長40公里,橋樑20座佔全線90%。 預計花費至少930億,全部工程的工期約7至8年。



蘇花高將以隧道的方式
穿越中央山脈,途經17個環境敏感區域,11座斷層帶,還包括湧水區,土石流潛勢區等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難以評估,是否能真振興東部地區?多數人至今存疑。





※蘇花糕餅舖特輯——十分鐘了解蘇花高:





































08/01/25   蘇花高電子書:放慢,花蓮的出路 
07/12/06   蘇花高怎麼走--國工局3D動畫 
07/11/15   蘇花高-什麼是蘇花高? 
07/11/10   蘇花高-與你我有關嗎? 
07/09/10   沒有蘇花高,花蓮可以怎麼發展? 
07/09/10   蘇花高之外,有別的選擇? 
07/09/10   蘇花高能有效解決東部問題? 
07/09/10   蘇花高-誰贊成,誰反對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續6年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台北國際無車日」活動即將在本週六(9/15)舉行,今年更擴大為台北縣市一起舉辦的「大台北國際無車日」,然而環保團體卻開記者會痛批,台北市政府完全沒有推動汽機車減量的交通政策,無車日活動淪為一年一度的作秀大會,郝龍斌的「低碳城市」也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2007年9月13日苦勞網報導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連 續6年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台北國際無車日」活動即將在本週六(9/15)舉行,今年更擴大為台北縣市一起舉辦的「大台北國際無車日」,然而環保團體卻開 記者會痛批,台北市政府完全沒有推動汽機車減量的交通政策,無車日活動淪為一年一度的作秀大會,郝龍斌的「低碳城市」也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秘書長彭揚凱表示,台北市並沒有一個以大眾運輸為導向的交通政策,所以們才看到無車日舉辦6年至今,台北市的汽車卻在6年間增加了5萬6487輛,而機車也暴增了8萬3222輛,根本就不是個符合無車日精神的城市。


彭揚凱指出,要減少私人車輛就必須要提升民眾對大眾運輸的使用比例,可是相較香港92%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台北市的45%明顯偏低彭揚凱認為市府所宣稱的捷運使用者越來越多並不表示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普及,因為捷運每增加的4個使用者裡有3個原本都是公車的使用者,所以其實只有一個是從汽機車等私人交通工具轉而使用大眾運輸的人這暴露了台北大眾運輸政策「重捷運、輕公車」的盲點。


蘭 雅公園反地下停車場自救會總幹事林秀娟表示,台北市政府不斷興建停車場的政策也令人匪夷所思,以蘭雅公園所在地天母地區為例,當地停車位大部分時候有一半 車位都是空的,足見當地對停車位並沒有的強烈的需求。然而台北市政府卻不惜摧毀400多棵樹齡20至40年的老樹,斥資3億8000萬元要在蘭雅公園興建 1500坪的地下停車場,這樣不但讓天母人引以為傲的森林綠地化為烏有,也讓天母停車位的空位率繼續攀高,對台北市的環保一點幫助也沒有。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自行車作為城市的交通工具應該是無車日的主要議題,然而自行車在台北卻只是無車日那「一天」的做秀道具。周聖心批評市府將自行車視為休閒工具的態度,從平常捷運只有週六、週日供單車轉乘可見一般。市政府沿著河岸蓋了許多自行車道,卻不願意解決自行車在馬路上的路權問題,這樣自行車只會是一種休閒工具,永遠不會成為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交通工具,無車日精神在台北市蕩然無存


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理事溫炳原開市長郝龍斌的玩笑說,不知是否是去年競選市長時騎自行車摔車對郝龍斌造成陰影,以致於郝市長上任之後一直沒有好好正視自行車的路權問題。溫炳原鼓勵郝龍斌:「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溫炳原認為市政府應該積極規劃捷運結合自行車的路網規劃,讓更多民眾以自行車作為從住家到捷運站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應該開放捷運在一般日還有全線捷運站都可以讓自行車進站轉乘,這樣才能對打造「低碳城市」有真正的幫助。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也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四點要求:



第一是積極推動汽機車總量管制的策略。



第二是具體研擬大眾運輸導向的交通政策,訂定提升大眾運輸的重要指標。



第三要立即停止公園、校園開挖地下停車場,重新檢討停車管理基金的使用模式。



第四是去檢討捷運自行車的轉成政策,盡速檢討與重新規劃自行車專用道。



最後潘翰聲建議郝龍斌,學習紐約市長彭博搭地鐵上下班來體會「民間疾苦」,也許對郝市長在思考環保的交通政策上會有很大的助益,不然無車日辦再多屆對環保也是惘然。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選擇在經濟核算中加入環境保護指標的綠色GDP體系,恐怕是幹部評價體系改革中成本最低的一種可行變動了。」




作者:馬軍(公衆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隨著中國國家統計局明確表示無法將綠色GDP數據對外公布,綠色GDP項目技術組組長王金南也宣布「無限期推遲」發布報告,這開展了三年的艱苦嘗試似乎走到了盡頭。除了從技術角度認爲 綠色GDP的核算方法尚不成熟外,國家統計局放棄綠色GDP的主要理由,是國際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部門正式公布他們的綠色GDP價值量核算結果。

誠然,國際上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分析常常是由非政府研究機構完成的,政府公布綠色GDP核算的情况確實不多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國際上很少有地方政府像我們的各級政府這樣,對達成發展和保護的平衡負有如此巨大的責任。正因為如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對綠色GDP核算體系的需求比許多國家要大得多。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追求良好政績,現代政府概莫能外。經濟發展事關人民收入、就業、生活水平,因此各國政府多把經濟增長指標看做是重要的政績標尺。GDP代表著經濟產出總量,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國民收入的水平。但如果某一地區盲目地拼環境、拼資源來求得經濟發展,其引發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及對人民健康福祉的損害,卻難以為GDP核算所反映。

那麼為什麼西方國家沒有廣泛開展綠色GDP核算呢?因為在實踐中,其政府想要拋開環境保護,一味追求GDP增長,常常是困難的。其政府行爲除了受到議會和法院的制約外,更受到當地選民的直接制約。通常當地社區既不會支持只保護不發展,也絕不會支持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一個為經濟發展而污染當地飲用水源、毒化當地空氣的地方政府是難以連任的。新當選的地方領導通常要順應民意調整政策,發展和保護又會走向相對平衡。

由於政績評價體系不同,我們的地方政府官員對平衡發展和保護承擔的責任要比西方政府大得多。在西方,各利益方的參與,使地方政府在施政方針上只有有限的選項;由於我們環境保護工作中公衆參與還很有限,地方官員們主要依照既定的發展方針來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而在規劃管理中手握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力,也意味著我們的官員必須為發展和保護的平衡承擔全責。

遺憾的是,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常常找不到這個艱難的平衡點。由於長期以來「發展是硬道理」被一些人誤讀爲GDP增長是硬道理,GDP增長數字因此成為政績評價中最硬的指標。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因此在項目決策中任意降低環境門檻,引入大量高污染、高風險的企業;在環境管理中爲污染大戶撐起保護傘,干擾當地環保部門的環境執法;環境污染了,而當地官員卻因高企的GDP發展數字而紛紛升遷,盲目追求GDP增長的政績觀因此更加強化。

今天,中央政府將貫徹科學發展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但真要將中央政策轉化為各級政府的行動方針,必須扭轉各級政府首腦盲目追求GDP增長的政績觀;而要扭轉他們的政績觀,則必須改變現行的幹部評價體系。對中央政府而言,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選擇在經濟核算中加入環境保護指標的綠色GDP體系,恐怕是幹部評價體系改革中成本最低的一種可行變動了。

綠色GDP面臨的困境是現階段中國發展和保護的現實矛盾的集中反映,說明僅靠一套核算體系難以扭轉固有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對此環保部門早有清醒認識,正如綠色GDP項目的領導者所言:「科學的綠色GDP數據有助於科學決策,公眾參與和民主法治,才能保證每項決策能真正服務於大多數人的利益。」我們應大力推動公衆依法有序參與環境保護,相信當地方官員在決策和管理中真切感受到公衆對環境保護的強烈要求時,他們不但要調整自己的政績觀,也會對能夠計算出需要扣除的環境成本的綠色GDP產生真正的需要。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8月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
此連結

【延伸閱讀】
1.
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
2. 中國發展的平衡力量
3. 綠色GDP的運用充滿挑戰和希望


附註:

馬軍是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開發了中國水污染數據庫和網站,該網站於2006年9月14日公佈。他也市伯信國際信息資訊公司(Sinosphere Corporation)的環境股問。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iambarry67的賣場http://tw.f2.page.bid.yahoo.com/tw/auction/b34333346?u=iambarry67


大家應該都看過這個新聞吧?


搶名牌環保袋暴動 百貨公司上演人肉大戰

2007/07/07 00:04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今(6)日微風廣場首賣來自英國的名牌環保袋,一只要價500元,在前幾天媒體、名牌、名人加持下,未演先轟動。今天上午在全台5個專櫃地點同步開賣,其中以台北微風廣場的現場最為混亂,由於動線規劃不良,讓消費者在3個不同的出入口排隊,以致排隊人群擠爆專櫃門口,造成嚴重推擠,場面頓時失控,陷入像暴動一樣,有8人受傷送醫。
 

(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7/07/07/545-2122414.htm )


為諷刺該名牌及粉絲的「偽環保」行為,網拍上出現"I'm a plastic bag"的賣場,上面的字型完全跟ANYA HINDMARCH環保袋一樣,差別是,I'm a plastic bag的材質是徹底的塑膠(紅白袋)。

照片當然也有夠kuso,問與答也讓然不禁爆笑出聲。一開始最高出價還在幾十塊的時候我差一點下標,後來覺得花60元買一個紅白袋太浪費錢,因而作罷。想不到現在都已經標到600多了。 XD

其實我並不反對企業以環保為名行牟利之實,講現實一點,環保如果沒有利益,除了那些把理想至於現實之前的人,誰還要為環保盡一份心?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呼籲大眾最有效率的手段,除了即時的災害,就只有利益!把環保包裝成一種名牌不就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手段嗎?所以環保需要包裝,這對我來說是毋庸置疑的,換個角度想,消費環保和消費藝人兩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消費藝人必須要給高額代言費,而消費環保不用,所以我認為只要該企業對環境給予一定的付出,那這個行為本身就沒什麼問題。

以這個事件來看,我覺得消費環保、限量發售這兩件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瑕疵,而且環保袋的製作開始朝向美觀而非單純實用也不是今天才開始,試問誰想揹一個醜醜的環保袋出門呢?追求流行本來就是社會的常態,台灣一直都是一個風靡流行文化的社會,不管以後會不會改變,我都沒有意見。在新聞剛剛被報導出來的時候,我的感覺只是「又開始一個新的流行了」,能夠抓住市場的公司真的十分聰明,當天他們需要負責的其實是動線規劃和現場秩序的維持。但是等到下面這個新聞報出來的時候,我對該名牌的想法就完全改觀了。

新聞講的是環保團體跑去該「名牌」,希望能藉由理性溝通,讓該名牌在賺錢之餘也吐一點錢真正為環境做一點事,想不到不僅不得其門而入,還被轟出來。節錄新聞內容如下:

環保團體批判名牌環保袋 微風廣場爆沖突
2007年7月9日 中央社報導

括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顏美娟﹑環保聯盟秘 書長何宗勛﹑環保聯盟彰化分會前會長吳麗慧等人﹐背著二十多個平價環保袋﹐顏美娟的環保袋甚至有二十年歷史﹐中午二度試圖進入微風廣場的Anya Hindmarch專櫃前拍照﹐不料在門口就被賣場人員阻擋﹐場面火爆。

吳麗慧指出﹐有幾個身材高大的壯漢用力推擠他們﹐也阻止他們入內消費﹐她向他們解釋此行的目的是來傳達環保理念﹐對方卻說「這是我們的店﹐你們是不受歡迎的消費者」﹐還說「免來這套﹑免來這套」。

吳麗慧說﹐在他們離開微風廣場時﹐發現有名男子一路跟監﹐還作勢拍照﹐他們覺得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于是向附近的派出所報案。

來源: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Taiwan/cna_2007_07_09_03_03_14_937.html


台灣的環保團體近年來已經慢慢走向溫合理性,真正激進的抗爭行動已經不多了,對於商業行為的想法也在轉變,真的自命清高的環保人士已經是少數。環保這個行為本身並沒有比較高級,環保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自身居住的環境的關心與愛護。

我想該名牌的工作人員對環保的印象,恐怕還是停留在那個暴力抗爭的年代吧,以一個號稱環保的商業品牌,這種對待環保人士的態度實在有待加強,如果他們希望以環保圖利,那理應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當然不是懲罰,而是對環境的貢獻和對社會大眾的教育,當然對公司內部員工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真的應該跟該公司強烈抗議這種不禮貌的行為。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破報 http://pots.tw/node/1806

節譯/盧季寧
法國總統沙柯吉最近任命朱貝(Alain Jupp)擔任環境部長,朱貝證實法國已開始從事第三代的壓核式核子反應爐(EPR)研究,並將繼續進行下世代的研究,法國第一具壓核式核子反應爐已在弗拉芒維爾安裝。朱貝反對法國完全仰賴核能,支持採取節能措施和使用再生能源,但強調興建核能電廠是無法避免的。

法國電力公司(EDF)目前擁有58座反應爐,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美國,而高於日本和俄羅斯。法國歷經了漫長時間後,率先提高核能佔整體能源輸出的比例,法國電力公司的核能發電佔法國消費的79%,全球平均僅16%,核能佔全球各國主要能源消費的比例僅7%,不及石油的41%、天然氣和煤的各21%、以及各種再生能源的10%。

法國是在1950年代決定發展核能,促使法國和美國合資成立了Framatome公司,1970年法國電力公司與Framatome簽約,開始在費森海姆和布吉興建6座9百千瓩的壓水式核子反應爐。

在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法國政府推出更具企圖心的計畫。當時,石油發電電廠仍提供法國68%的電力,但法國決定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由75%降至目前的50%),而在油價飆漲之下,核能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1974年,法國電力公司再向Framatome公司訂購18座9百千瓩的核子反應爐,這是史上首次有公司興建一批同樣的核子反應爐,可以削減成本和改善發電效能。

法國電力公司在1976年又訂購了10座核子反應爐,1978年再訂購20座,1999年在西維奧克斯電廠興建的最後一座核子反應爐,使法國核電網形成。

法國政府最初的計畫是興建近1百座核子反應爐,並且建造增殖反應器超級火鳳凰(Superphnix),希望製造更多的電力,消耗更少的燃料。1997年,法國政府決定讓核子反應爐除役,但10年來一直沒有行動。

第二代核子反應爐已經用了40年。法國電力公司電廠主管杜帕瑞茲表示:「這是為了展示這些核子反應爐實際上可以運轉5、60年,無須更換任何零件。」在這個假設下,第三代核子反應爐的投資可能還要再等一段漫長的時間,美國有關單位已同意將核電廠的運轉時間由40年延長至60年。但法國核子安全委員會只能批准延長10年。

第一代核子反應爐是在1950至1960年代所發展,第二代核子反應爐(壓水式)是在1970至1990年代發展,第三代核子反應爐的研究始於1992年,導致壓核式技術的出現。Areva(Framatome公司目前的名稱)正在興建2座壓核式核子反應爐,一座位於芬蘭,一座位於諾曼第的弗拉芒維爾。

壓核式核子反應爐並非重大的技術突破,而是將法國和德國第二代核子反應爐所進行的改善測試整合而得的成果,它能生產更多電力,消耗更少的燃料,可以運轉至21世紀結束。

設計團隊深信,壓核式核子反應爐比前兩代核子反應爐更安全。法國核子能源署前反應爐部門主管、目前在Areva任職的巴爾埃表示:「在前蘇聯車諾比爾核電廠災變發生後,輿論對降低核能的仰賴,和拒絕接受幅射外洩的聲浪高漲,壓核式核子反應爐可以符合輿論的要求,萬一發生反應爐核心熔毀的意外,整體設計可確保外洩的氫會燃燒而非爆炸。」

環境監測組織對此表示質疑,並以英國科學家拉吉(John Large)的研究作為反駁的依據。在綠色和平組織委託而做的研究中,拉吉指控壓核式核子反應爐的風險遭有計畫地低估,他提出兩項質疑:壓核式核子反應爐比現存的核子反應爐威力更強大,可以使用混氧化物的燃料,比混合鈾和鈽的燃料會外洩更多幅射線,若發生類似車諾比爾核電廠幅射外洩的事件,可能為環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第四代核子反爐約在2040年問世,將使用可裂解鈾的快中子技術,按照法國目前的鈾存量,法國核電廠仍可運轉好幾千年,比根據當前技術所預估的250年高出很多。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台北市垃圾處理流程:

 
 垃圾產出→→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處理→
→可燃不可回收垃圾(焚化)→→爐渣+其餘垃圾(掩埋)
 
 
台北市實施資源回收&廚餘堆肥政策後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95年度
統計項目
計算單位
57年底
70年底
80年底
90年底
94年底
95年底
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
公斤
0.601
0.922
1.332
1.032
 0.562
0.545
每人每日資源回收量
公斤

.

.

.
0.057
 0.342
0.357
每人每日廚餘回收量
公斤
. . . .
0.073
0.078
 
 
台北市目前操作營運中之垃圾處理設施
•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已停用)
•北投垃圾焚化廠
•木柵垃圾焚化廠
•內湖垃圾焚化廠
 
94年臺北市各焚化廠垃圾物理組成及化學分析表--各廠平均
物理組成(濕基)  (%)
北市三焚化爐之平均值
可燃物
總計(%)
95.25
紙類(%)
45.73
纖維布類(%)
3.76
木竹、稻草、落葉類(%)
4.98
廚餘類(%)
21.77
塑膠類(%)
17.73
皮革、橡膠類(%)
0.24
其他(含5mm以下之雜物)(%)
1.04
不燃物
總計(%)
4.75
鐵金屬類(%)
1.16
非鐵金屬類(%)
0.75
玻璃類(%)
2.08
其他不燃物(陶磁、砂土)(%)
0.76
 
 
 
焚化處理的爭議
焚燒過程中會產生戴奧辛(Dioxin),戴奧辛是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之統稱。戴奧辛為約210種不同的化合物之總稱。包括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簡稱PCDDs)及135種多氯二聯苯夫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簡稱PCDFs)。
 
焚化爐產生的其他有害廢氣(化學物質)
‧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鉛、無機汞、甲基汞、鉻、銻、硒、錳、鎳、鎘、錫、釩、鋅、砷。
 
戴奧辛的產生方式
•自然生成、工業原料製程的副產物、特定工業製程的燃燒行為、廢棄物焚化爐、其他人為的燃燒行為。
 
戴奧辛的生物毒性 
•最常見症狀為氯痤瘡,損害肝臟與免疫系統、影響酵素的運作功能、消化不良及肌肉、關節疼痛、孕婦易致流產與產下畸型兒、男性荷爾蒙減少現象、色素沈著、多毛症、增加皮膚脆弱性、出疹、出水泡、視力受損及膽硬脂血症。  
 
 
如何破解戴奧辛? 
•以熱處理法為最可行的方法,處理溫度至少需達到850℃以上,含量高的需達1,000℃以上,才能將戴奧辛破壞。依據有害事業廢棄物處理規定,焚化處理設施,燃燒室出口中心溫度應保持1,000℃以上,燃燒氣體滯留時間在2秒以上;破壞去除效率達99.999%以上。
 
焚化爐興建之爭議: 
• 因為戴奧辛的生物毒性高且自然環境難消除,因此焚化爐的廢氣處裡必須保證有效,而民間環保團體對於廢氣排放的監測值的信任度不高,是對於焚化爐的最大爭議問題所在。  
 
•焚化爐爐渣為垃圾焚化後的產物,這部分的爭議在於對於灰渣的有毒性處理,問題在於,透過高溫處理的廢氣或許能有效解決有毒廢氣的破壞,但檢驗發現,爐渣在爐內的飛灰往往才是吸收與合成戴奧辛的重要來源,且包含大量無法焚化處理的重金屬,都包含在爐渣之內。
 
•爐渣的處理方式為固化與永久掩埋,但因為掩埋垃圾會隨時間壓縮,所以實際減少的體積僅為二到三倍,而非官方原本預估的十倍,導致延長掩埋場的壽命效益減低,並且目前並無有效處理爐渣的毒性問題,目前各國都在致力研究如何在固化過程中降低毒性與增加再利用率。
 
 
「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

•在「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下,環保署規劃在全省設置卅座焚化爐
•政策考量:衛境衛生及掩埋場土地不足。
•後續效應:
在全國實施資源回收垃圾減量之後,部分地區垃圾量不足導致部分焚化爐無垃圾可燒。
 
•但前任院長游錫堃任內即確認澎湖、花蓮和南投焚化廠都喊停。經協調花蓮垃圾將由宜蘭利澤焚化廠處理,花蓮南方垃圾轉往台東焚化廠,南投垃圾評估送往台中烏日或后里焚化廠。
 
•環保署指出,在行政院指示下,目前正在評估新竹和苗栗兩座焚化廠停建可能性,雖然已完成發包,並由當地政府和廠商簽約,但主體工程尚未動工,現今尚未達成最後決議。一旦確認停建,環保署將全力協助區域合作處理垃圾,將垃圾運往鄰近有焚化爐縣市。
 
 
補充資料一:
 
可分解塑膠之定義
•所謂可分解塑膠,是指塑膠材質之高分子化學結構,可經由某些機制(Mechanism)在暴露的環境中分解。分解過程中,塑膠之理化特性逐漸轉弱而變脆,並分裂成碎片,再經由水解、溶解或微生物分解成簡單分子而消失。可分解塑膠之分解速率常因暴露環境不同而異。依技術原理可歸納成四大類,包括(一)生物分解;(二)光分解;(三)水解;(四)溶解。
 
可分解塑膠袋之產品特性:
•掩埋後45~60天開始分解,1至2年內分解完成。
•無毒、粘合性佳。
•燃燒時沒有臭味、濃煙,不會產生公害。
•燃燒值只有塑膠的1/6,可保護焚化爐的壽命。

( 來源: http://www.longstong.com.tw/chinese/Dscn0288.htm  )
             (此資料尚待考證)
  
垃圾專用袋之材質
•hdpe(高密度聚乙烯)75%~85%
•lldpe(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5%~15%


我的疑問:既然可分解垃圾袋可減輕污染,那專用垃圾袋為何不改用可分解塑膠袋?


 
台北市環保局之回應:
 「廠商交貨之專用垃圾袋完成驗收後,須送檢驗單位檢驗其品質是否符合國家標準cns12987性質之檢驗規定,作為通過驗收之憑據,經考量專用袋若以生物可分解製作,其抗拉強度、伸長率、耐衝擊強度、耐撕裂強度、熱封強度等性質仍應符合國家標準之檢測。」
( 來源:台北市環保局網站 環保問與答http://www.epb.taipei.gov.tw/QA/questions.aspx
 )
 

補充資料二:台北市回收分類及注意事項

舊衣類
‧ 不可回收: 
    地毯、踏墊、浴巾、毛巾、帽子、棉被、枕頭、床單、床罩、布料(含碎布)、內衣、褲、鞋類、襪子、窗簾、桌布、圍裙。
‧ 備註:可捐贈給非公立流浪動物組織。
乾淨塑膠袋類:各種乾淨塑膠袋
‧ 目前乾濕塑膠袋都可進行回收
 
廢紙類
‧不可回收:
塑膠光面廢紙、複寫紙、護貝及離心紙(貼紙底襯)、衛生紙、紙尿布。
‧備註:
需先去除塑膠包覆封面、外封套、釘針 。
保麗龍類
‧即保麗龍餐具類
(便當盒、碗、匙、泡麵盒、生鮮食品盒)
‧備註魚箱及奠祭用保麗龍請自行送至各區清潔隊或資源回收隊指定地點 。
 
 
各類瓶罐、容器
‧含鐵、鋁、塑膠、玻璃、飲料紙盒、鋁箔包、紙餐盒與塑膠餐盒。
‧以水略加清洗,並盡可能壓扁。各式容器、瓶罐,請先去除膠膜、吸管、瓶蓋及底座。
玩具
‧不回收布偶、絨毛及木製玩具。
小家電
‧吹風機、檯燈、電風扇。
‧不回收電話、傳真機。
 
其他廢塑膠
‧自93.7.1起,配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政策試辦廢光碟片回收,光碟片另可至全省NOVA回收。
‧不可回收玻璃纖維(如安全帽)、塑膠軟管、壓克力、塑膠地板、腳踏墊、泡棉、各種鞋類、各種筆類、打包帶、錄影帶、錄音帶、電腦磁片、白板、旅行袋、各種球類、各類花盆、含ABS塑鋼材質之硬殼塑膠(如:機車外殼、電腦、電視外殼)。
 
其他一般資源垃圾包括:
‧其他廢金屬(鐵、鋁、銅等材質物品)
‧其他瓶罐(瓦斯罐、殺蟲劑)
‧燈泡及日光燈管
‧電池(各式乾電池及鉛蓄電池)
‧廢油類(回鍋油、食用油、潤滑油、機車用油)
‧機車廢輪胎
 
其他大型家電及可回收物品
•大型家電類(影印機、音響、抽油煙機、彈簧床、手推車、瓦斯爐、大型飲水機)
•不可回收木製音箱、床墊。
四機一腦類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冷氣機、電腦
廢棄車輛類
•廢棄汽車、機車
 
 
參考資料: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25/1/deil.html

更新日期:2007/04/25 15:00 

全球暖化議題發燒,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各國努力的方向,台灣不但沒有減少,並且創下1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高居全球第一,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11.25噸,居全球第四,超越歐洲及日本!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今天在立法院警告:如果繼續放任能源耗用,台灣將會面臨其他國家的制裁!對此,立委強烈質疑政府繼續推動大煉鋼廠,石化工業等重大投資,根本就是錯誤的決策。(彭群弼報導)

氣象局近來頻頻發佈特報,日前高雄,台南也分別出現颮線,龍捲風等異常天氣,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被外界認為是導致災害性天氣頻頻出現的主要原因。立法院科技委員會今天上午邀請包括交通部,經濟部等多達六個單位,一起討論全球暖化議題。相關部會強調政府已經有具體對策,但應邀出席的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兼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卻提出警告:過去百年以來,台灣地區的日照天數減少15%,大城市起霧的現象絕跡,1970年之後,毛毛雨減少,降雨天數減少30%,降雨強度增加30%,種種跡象都顯示:台灣處於嚴重的熱島效應之下,暖化速度超過全球。

不但如此,劉紹臣表示:台灣地區耗用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從1990年到2005年之間,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大幅增加為11.25噸,不但高居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美國,澳洲,加拿大,過去十五年以來的增加率高達110%,高居全球第一,台灣是否成為全球暖化的幫凶?從數字的觀察很清楚。

對此,立委邱創進抨擊政府忽視溫室氣體排放的嚴重性,至今還在堅持推動包括大煉鋼廠,石化工業等等高度污染排放的產業政策,並且在政治因素影響下,維持低價能源政策,導致能源耗用增加,能源浪費持續,台灣想要擺脫溫室氣體排放的惡名,恐怕非常困難!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e-info.org.tw/node/21930

作者:黃康妮、林燕如

《企業篇》

高科技產業亦致力推動環保2007年4月3日的午後,建國南路上的台北市立圖書總館聚集了許多產業界的領袖,到訪的貴賓包括中美和董事長陳朝威、台灣證券交易所所長陳樹、經濟部工業局、福特六和、中華電信、中鋼等各大企業主管階層菁英,一同參與「第三代GRI(G3)永續性報告書綱領」發表儀式。所謂的報告書,說穿了就是資訊透明化,這個報告書與我們熟知的公司財務報表不同的是,它所公開揭露的是企業內部在環保與社會公益上的效績,未來這些資訊都會成為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共乘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在環境保護上耕耘許久,尤其是近幾年來全球持續關注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正隆紙業在2005年拿到全球第一張溫室氣體管理與查驗的ISO 14064認證,永豐餘造紙與廣源造紙在這方面也也做得有聲有色,其它像是石化與化工業的中油、中美和、杜邦,鋼鐵業的中鋼、水泥業的台泥、亞泥等,都在溫室氣體減量上受到肯定的企業。

在這次的採訪中,我們深入半導體產業旺宏電子,了解它們是如何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還能做到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同時也將探討紡織產業代表台南紡織化纖廠,看如何在產業外移、編制縮減、利潤大不如前的處境下,還能投資在環保的工作上。在這股新興的綠色角力戰中,看大家的各憑本事。

《個人篇》

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痕跡,直接相關的就是水跟電從我們起床那一刻起,就不斷的在產生二氧化碳,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呼出的氣體而已,在日常生活作息中,都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痕跡。很直接相關的就是水跟電的使用,節能的生活相對的也是低碳的生活,能源本來是跟二氧化碳息息相關。

為了讓大眾更清楚知道在生活中製造了多少的碳,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帶入了國外溫室氣體計算機的概念,只要輸入數字就可以知道,你的生活替地球增加了多少二氧化碳。在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萬噸,相較於2頭大象的重量,而這個數字大多可以透過個人行為的改變,而有所降低。例如:捨棄一人一車的方式,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共乘、多利用網路傳輸減少紙張的使用、少搭短程電梯改走樓梯、順手關燈關水、飲食均衡避免吃過多肉食、隨手帶餐具減少免洗碗筷的使用等,一些簡單的動作,卻能夠替地球減少溫室氣體的負擔。

一直以儉樸態度看待生活的江慧儀另外,在消費的觀念上也要有所改變。在一直都以儉樸的態度來看待生活的江慧儀眼中,許多物品都是珍貴的資產,可以一再地重複使用。面對購物這個難纏的人性慾望,一場艱困的拔河戰,在內心該買與不該買之間擺盪,若能時時捫心自問是否真的需要,也許就能降低不少不必要的消費,而在進行必要的消費時,也要選擇節能的商品。

除了靠個人行為的改變之外,政府也該做整體的規劃,讓民眾能順利以及方便的購買綠色產品,例如:增加產品的品項、標示待機能源、給予優惠補助等,甚而在整個產業製程當中就要求無污染排放和可回收處理,從源頭設計到進行必要性的消費,打造一個對地球友善的環境。

珍惜資源是我們應該要發自內心的反省,如果當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注入環保的想法;政府在擬定政策時,思考如何才能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學習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才是和地球永存、生生不息的道理。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node/21889

作者:張岱屏

最方便最友善的交通工具,是人類騎了上百年的自行車在小港機場往高雄市區的街道上,迎面而來是大軍壓境般的機車陣,背後是臨海工業區的煙囪,這就是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城市――高雄。在這個大眾運輸不太方便的城市,許多人沒有辦法想像沒有汽機車要怎麼出門。在台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比例正逐年降低,汽機車的密度卻持續飆高,平均每4人就有1輛汽車,密度高居亞洲第二;平均每2人就有1輛機車,這個密度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運輸占了二氧化碳排放的1/3,要怎樣替運輸系統「除碳」呢?許多人開始尋找替代石油的燃料,從植物中提煉出的生質柴油,是目前市場上的主力。包括大豆、玉米、向日葵種子,甚至是番薯或甘蔗,都可以提煉成為生質柴油或生質酒精。跟化石柴油比起來,生質柴油可以減少7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現在還沒有酒精汽車,但生質柴油的汽車已經上路。目前全國有13個縣市的公車與垃圾車採用生質柴油,為二氧化碳減量盡棉薄之力。

2006年11月18日,300多位高雄市民響應「微笑單車」運動除了以生質柴油替代汽油,汽車廠商開始發展更有效能的汽車。這種車被稱為「油電混合車」,同時具有汽油驅動的引擎和電動馬達,當它發動時完全聽不到引擎運轉的聲音。油電混和車是目前最省油的汽車,每公升汽油可以行駛20-25公里,耗油量只有一般汽車的一半,是目前同級車種中最省油的車,廢氣排放更只有一般車的1/5,每行駛10萬公里,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7公噸!

除了陸運,海運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路上的汽車不過上百批馬力,海上的貨船動輒好幾萬批的馬力,加上船的引擎比較不「挑食」,基於成本考量,盡量用品質比較差的油,所排放的汙染量比陸運更大更嚴重。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指出,台灣對船舶的汙染管制相對起來非常寬鬆,造成有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船舶轉而停泊到台灣的港口,把台灣當成避風港,政府一方面應該更嚴格管制船舶的汙染,另一方面也應該開始推動航運的減碳甚至無碳化,比如說完全無汙染的「太陽能船」。

高雄,一個被汽機車佔領的城市2007年3月,一艘太陽能遊艇在高雄愛河首航,正式宣示台灣已經具備生產太陽能船的能力,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太陽能船,悠閒而安靜地行駛在湖泊、河邊,在耀眼的陽光下,加入藍色公路的行列!


其實,最方便最友善的交通工具,不是高科技的汽車,也不是剛起步的太陽能船,而是人類騎了上百年的自行車。2007年的地球日,台北街頭聚集了五、六百輛的腳踏車,他們在同一時間上路宣示腳踏車的路權。

許多單車通勤族發現,騎腳踏車上班的時間可能比開車花費的時間還要少,但是這個城市空間對於單車族非常不友善,參與這次單車上路的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橫達說,台北市是個非常適合騎腳踏車的城市,相較於世界其他城市,台北市的馬路很寬,政府應好好規劃,讓騎腳踏車的人有更好的行動空間。

乘坐大眾運輸系統的人,在高雄是少數族群減少交通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最根本的不是發明更新穎的交通工具,而是改變目前以汽機車為主的城鄉環境。雖然政府不斷呼籲要多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建立零汙染的綠色交通,另一方面卻又到處擴張公路,希望建立四通八達的環島公路網,等於是變相鼓勵小客車成長。真正要做,就必須轉變以汽車為主的思維,否則真要達到二氧化碳減量,也不過是徒勞無功的喊喊口號罷了!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node/21861

作者:張岱屏

原油價格不斷攀高,找尋新能源的呼聲不斷高漲。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打開電費收據,會發現右上角多了一行字:「每用10度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是6.7公斤。」其實二氧化碳的產生,跟發電方式息息相關。台灣現在發電用的燃料,以煤跟天然氣為主,其中燃煤的汙染最嚴重,每發1度電就會產生0.9公斤的二氧化碳,但燃煤的比重卻占發電量的35%,而且這個比重正逐年上升。

當世界各國為了減緩溫室效應,開始實施二氧化碳減量的策略,紛紛降低燃煤發電的比重,台灣卻跟全世界的趨勢背道而馳。「我們整個電力結構有問題,才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那麼快。」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梁啟源指出:「我們最近幾年的發展,表面上是發展再生能源替代核電廠,事實上是以火力發電來代替,燃煤變成發電主力,造成高碳能源的比重提高,低碳能源比重降低,能源結構持續惡化。」

從竹南到後龍沿海矗立的25支風機,是全亞洲最大的單一風場。台電燃煤電廠的興擴建計劃正一個接一個進行,以最近台電提出的深澳與林口2個燃煤電廠興建案為例,興建成本高達1,400億,未來的發電量將超過核四廠。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表示,深澳與林口2個燃煤電廠正值除役更新之際,應趁此機會選購最新、汙染最低的機組,十多年前國外就已經發展出效率較高、汙染量較低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但台電採用的卻是效率不到50%的「超臨界」機組。當我們選擇效率比較低的燃煤發電,等於是決定台灣未來半世紀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居高不下。

為什麼要選擇高汙染的燃煤作為發電主力?許多人把原因歸咎於非核家園政策;但世新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林子倫指出,從世界的趨勢來看,在2004年核能的新投資跟再生能源的投資有一個交叉點,再生能源已經超過核能,台灣其實有很多選擇。

在太陽能光電生產上台灣已經擠進全球前10名。台灣擁有豐富的太陽光和風力資源,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占盡了天時與地利,而且台灣有太陽光電主要的生產國,太陽電池的廠商茂迪、益通等先後登上股王寶座,且擠進全球太陽能電生產的前10名,發展出的產品也日新月異。

現在越來愈多家戶加入陽光建築的行列了。這棟位於宜蘭的透天厝,將裝上1.8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不但可以自給自足,多餘的電還可以回賣給台電。除了太陽能,風力發電也早已進駐台灣的西海岸,2006年起從苗栗竹南到後龍沿海,矗立起25支風機,這是全亞洲裝置容量最大的單一風場。很多人認為再能源很貴,風力發電卻證明,它其實價格低廉。

當全球都在找尋新能源時,台灣也正努力找出自己的圖像。其實創造能源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去尋找新能源,而是節省能源的消耗,各種結能的產品應運而生。以台大校園裡目前安裝的高亮度LED路燈為例,一盞燈一年可以節省3,000多元的電費,台大新能源中心主持人黃秉鈞估計,未來大小巷的路燈如果都改裝LED照明,可以省下一座核能電廠的發電量。

電真的不夠用嗎?過去15年,台灣每個人用電量成長了一倍。低廉的電價,讓大家用電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從省電節能開始。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node/21814

作者:陳佳珣

 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工業革命後,化石燃料的使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現象。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5℃。這100年來,地球氣候上升0.65℃,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下箔仔寮居民淹水的家園,電視機在大水中載浮載沉。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紀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至祭出供水4天停水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2002年北部大缺水,農業與工業用水就上演了一場「搶水大戰」,民眾苦不堪言。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22名;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一般民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移動距離在50-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心極端氣候。」陳玉峰說,高海拔的植物生長周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

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也發現,中海拔的鳥種有8種往上遷徙,且運用電腦模式運算,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分布有侷限性的物種,例如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無法遷徙的魚類,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當溪流溫度改變,不適合魚類生存,往上的溪流環境又不符合生存的其他條件,最後就只能滅亡。

而在海洋生態,台灣周圍的海域100年來增加了1.8℃,連帶影響洋流的流動;溫度改變,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浮游生物跟著改變,對定棲型的魚類來講衝擊甚大,而迴游性魚類的移動路徑也跟著不同,棲息在不同溫度的迴游魚類,隨著水溫差異而有所消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中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會造成珊瑚白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墾丁的珊瑚礁會死亡,台灣周圍的珊瑚則會跟著海水暖化往北生長。

2005年氣候異常,3月初的大雪,更讓中海拔的雲林古坑、嘉義梅山等地區,罕見的降下皚皚白雪。全球暖化,擾亂植物的生理時鐘,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生存不能外於自然環境中,尤其是農漁產業和氣候更有直接關聯。

春天的水果攤,就可以買到夏季的水果,暖化讓植物開花結果亂了時序,如果遇到極端氣候,就只能用「慘」來形容。2005年的三月雪,罕見的下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果樹、茶樹承受寒害,農業損失就高達4億元;暖化讓植物病蟲害的防治面臨挑戰,2007年3月,水稻的葉稻熱病提早一、二十天發生,台中區農改場緊急發布警訊,通知農民緊急防治,糧食生產因病蟲害、水資源供給的變動提高,而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苗栗西湖的文旦農,心酸地篩選掉畸形的柚子,這是他們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海洋漁業資源在洋流流動的改變下,帶來不同的魚種,被漁民稱為「烏金」的烏魚,隨著冬天的洋流南下,海水溫度上升,原本迴游到雲嘉沿海產卵的烏魚,改到北部的東北角一帶產卵,產卵環境改變對烏魚繁衍後代的影響,是漁業資源永續的重要課題。烏魚只是漁業資源改變其中一項,祖先傳承下來的捕魚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全球暖化下快速變動的海洋。面對漁業資源的改變,沿海漁民也只能順勢而為。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LIFE/LIF1/3817140.shtml

環保署調查近三年來東北季風對台灣空氣品質的影響,發現秋冬兩季空氣品質越來越差。圖中台北101大樓,即因空氣品質太差,似乎隱藏在霧中,看不清楚。
報系資料照片

除了帶來寒流,東北季風還讓台灣的空氣變差!環保署調查近三年來東北季風對台灣空氣品質的影響,結果發現,秋冬兩季空氣品質愈來愈差。去年迄今,有110天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只有40天空氣品質還不錯,其餘65天都很糟。

台灣處於東亞沙塵等傳輸途徑,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因此,環保署從去年開始參與美國環保署、美國太空總署及美國海洋大氣總署等國際監測合作,於鹿林山設置國際級空氣品質背景測站,進行各項污染物的跨區域傳輸觀測。

為了解東北季風所帶來的空氣污染,環保署空保處最近特別統計了近三年來東北季風(10月至隔年4月)期間的懸浮微粒及二氧化硫濃度的數值變化。

結果發現,台灣冬天的空氣品質越來越差,以2004年為例,在112東北季風影響期間中,空氣品質乾淨的天數為70天,不好的則有42天,到了2005年,116天中,空氣品質不佳的天數為57天,乾淨的為59天。去年迄今,東北季風對台灣空氣品質的影響更加嚴重,110 天當中,空氣乾淨的天數只有40天,空氣品質很糟的天數居然高達了65天。

另外,高懸浮微粒濃度對我國的影響次數比率正持續增加中,東北季風帶來空氣污染的次數頻率從原先的一成到今年的四成一。

環保署監資處科長張舜欽解釋,所謂的空氣品質受到污染的指標為懸浮微粒超過了150微克每立方公尺,二氧化硫濃度高於8ppb,顯示境外污染越來越嚴重,寒流來襲時,不光只要保暖,最好還戴上口罩。

【2007/04/2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www.udn.com/2007/4/6/NEWS/WORLD/WOR1/3792230.shtml

【聯合報/記者藍孝威/綜合報導】  2007.04.06 02:42 am

大陸各地為發展經濟,漠視生態環保,導致自然環境被高度汙染;靠著開明官員、NGO非政府組織、記者民眾合作,環保運動逐漸演變為綠色革命,民眾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爭取民權的概念逐漸清晰,「新民主運動」隱然成形。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報導,最近幾年,大陸環保運動風起雲湧,而且逐漸演變成一種民主運動,藉由寫文章、舉辦論壇、成立NGO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地方政府違反環保的施政,打擊利益集團。由於環保議題不涉意識形態,只談呼吸新鮮的空氣、保留家園、留住大自然,因此,官方沒有理由過於壓制。

例如,去年十月,中共水利部部長批評在怒江蓋水電站,「是一種掠奪性開發」,這是中共高官首次批評怒江水電工程,顯示中共官方對這項工程改變原本的立場。而這正是大陸環境NGO、記者、少數開明官員三年來不斷抗爭的結果。

提到NGO,大陸第一個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之友」,成立於一九九四年,迄今同類型的環保組織已達兩千七百六十八個,從業人數達廿二萬四千人,成為大陸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民間組織,在大陸環保的進程中,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

不過,民間組織在大陸想要取得合法身分,有許多瓶頸,正式註冊的團體只占十分之一。因此,有超過七成的環保NGO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六成沒有專門辦公室,超過四成的全職人員沒有領取任何薪資或福利,形同志工。

環保工作除了民間團體的努力,官員是否開明,也相當重要。中共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認為,現行的官僚體制造成大陸的環境汙染,許多地方官員一味追求亮麗的經濟增長數字,以突顯個人政績;或是陽奉陰違,不把中央的政策當回事,忽略了必須付出的環境代價。

報導舉例,一位沿海城市的省委書記到某地視察,開會時要求大家堅持完成中央宏觀調控任務,私下卻對地方官員和企業家說,他在台上只是說說而已,大家該執行的項目還是得做!

也有官員透露,今秋中共十七大前,各地官員瘋狂申報開發項目,個中玄機是官員企圖利用出賣工業項目所交換的利益,向上級買官,每升一級,數千萬到數億元人民幣,官場都有固定價碼。

【2007/04/06 聯合報】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e-info.org.tw/node/20580

摘譯自2007年3月4日外電報導;郭啟彬、劉碧雲編譯;莫聞審校

Dell成為美國電腦公司回收最力的龍頭(圖片來源:Dell)電子廢棄物可謂科技冷酷擴張之下的危險副產品,今天電腦工業也興起一場對抗電子廢棄物的運動。佔了美國個人電腦市場一半以上的惠普(HP)和戴爾(Dell)公司,開始使用對生態比較友善的成分,並在消費者丟棄產品時進行回收,因而逐漸贏得環保人士的讚譽。

除了回收和不用有毒化學物質外,有更多的公司將他們的產品製造成省能、並且使用對環境友善的包裝,補償碳排放以抑制全球暖化。「製造商們必須思考他們產品的完整生命週期,」綠色和平毒物運動組織的立法主任漢德(Rick Hind) 說,「不論他們如何回收,如果他們的電腦含有有毒物質,還是無解。」

環保人士認為,不僅是個人電腦,還包括電視、收音機、電池及其他物件等,這些實在過多的全國電子廢棄物,最後仍然是以掩埋或船運運送到海外的貧窮國家,在那裡污染該地環境,並使得工作者暴露在危險的化學物質中。

美國環保局指出,美國的消費大眾在2005年產生近200萬噸的電子廢棄物,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估計,美國家庭和公司每天約丟棄13萬3千台個人電腦。產業分析師說,目前大約只有10%到15%的電子產品被回收,剩下的可能被堆在家裡長灰塵,或者被丟棄在地方的掩埋場,環保人士非常擔心有毒物質會外洩。

如今,已有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電子公司對產品回收負起責任。日本、南韓及大多數的歐洲國家,現在會要求電子製造商付費,並規劃他們產品回收的計畫。在企業方面,戴爾是電腦公司中回收做得最好的龍頭,德州的圓石公司(The Round Rock),也提供免費產品回收。惠普2006年回收了將近1億6400萬磅的硬體和列印設備,比前一年增加16%。惠普環境政策主管佛瑞(John Frey)說,「對環保盡責對企業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影響到品牌的忠誠度,以及顧客對我們的看法。」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暖化小常識 ──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資料來源: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文官方網站
http://www.uip.com.tw/ait/thescience.html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

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我們能做什麼?
(摘錄自《不願面對的真相》)

1.購買省電電器用品和省電燈泡。

2.重新調整空調設定,節省冷氣和暖氣的能源,夏天多吹電扇少吹冷氣,冬天盡量讓房子保暖。

3.做好資源回收。

4.可購買油電混和車。

5.可以的話步行或騎單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6.告訴家長別破壞你將生活的世界,如果你是家長,和小孩一起拯救他們將生活的世界。

7.使用再生能源。

8.詢問電力公司有沒有綠色能源。如果沒有,問他們為什麼?

9.投票給擁有環保意識的民意代表寫信給立法委員。如果沒回應,自己參選。(我看這個有點太難。XD)

10.多植樹。

11.在社區討論環保議題。

12.CALLIN給電台或寫信給報社。

13.要求政府管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14加入阻止全球暖化的國際組織。

15.減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

16.協助農夫種植製酒果類。

17.提高汽車省油量標準。

18.要求減低汽車廢氣排放量。

19.鼓勵所有朋友觀看本片。

20.學習更多關於氣候的知識然後利用這些知識採取行動



欲知更多資訊或採取行動:請到www.climatecrisis.net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錄自台灣生態協會電子報:http://ecology.org.tw/enews/enews178.htm


文‧圖 / 陳秉亨

  新的一年方開始,卻有無比沉重的重量壓在心頭,因為自去年聽了福爾摩沙鯨保小組王愈超博士、楊世主小姐介紹台灣沿海中華白海豚的滅絕危機之後,在學會理監事會議指示下,今年將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列為學會工作重點,我個人有喜憂參半的感覺,喜的是白海豚尚未滅絕,憂的是白海豚數量實在不多。此外白海豚保育行動還沒開始,我卻被一些未兩方求證與溝通的耳語八卦、人事糾紛煩擾許久,還因此尋求陳玉峰老師開示:「那群海豚都快死光了,不要管那些人事糾紛,做我們應該做的」;對於我另一個可能努力半天到最後又被別人「割稻仔尾」的擔憂,楊國禎老師更是以一種寬宏的態度勉勵我:「這麼多年,靜宜生態系的老師努力在做的事情,不都是常常被收割?該作的就是要做」;學會理事長鐘丁茂老師更是支持將白海豚的保育列入今年環境苦行的主要訴求。

  因為有這些老師的「開示」,讓我的心境得以脫離這些無聊的糾纏,卻還有無數威脅著白海豚的開發案要奮鬥,每一個開發案對於台灣的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產業結構、社會正義都有著嚴重的影響。之前總是以一種盡力而為的心情戰鬥,因為我總認為開發案爭議並非黑與白,我們盡力而為後若無法阻止,至少可以為當地居民爭取到最公平的回饋,最嚴格、透明的監督。雖然還是常常搞到自己與學會同仁快爆肝,心中總是存著一份坦然與無悔。現在心中念著白海豚的存亡,每個開發案真的都不能失守,但是這些開發案卻又是目前國家大力支持、視為爭奪 2008 總統大位的政績,這種壓力實在非常難以說明。

白海豚棲地緊鄰沿海工業區圖為台塑六輕(楊世主提供)

 

白海豚簡介

  中華白海豚,學名 Sousa chinensis ,又稱印太洋駝海豚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體色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可能因為漁民容易在春天三月海浪平靜時發現,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所以暱稱這種有著吉祥白與粉紅顏色的海豚為「媽祖魚」,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溫、熱帶地區,喜歡聚集在靠岸且河口附近。經過福爾摩沙鯨保小組的研究,認為其體色與出現在中國沿海與世界各地的中華白海豚有相當差異,應該是台灣西部沿海獨立的種群,重要性遠比國家花大錢保育的櫻花鉤吻鮭重要,但或許因為其保育勢必碰觸許多重大經建開發與不當漁業行為,故國家至今沒絲毫積極作為,連主管農委會明明知道其重要性卻不作為,造成現在樂觀估計不到兩百隻,整個族群面臨立刻滅絕危機。

中華白海豚可愛的模樣 (楊世主提供)
中華白海豚網站

 

中華白海豚危機

  中華白海豚瀕臨滅絕而放眼所及今年最重大開發都集中在他們出沒的西南海域,直接影響棲地環境的開發案有:龍風電廠、台中港填海造地、彰工電廠、台塑大煉鋼廠、大城工業區、國光石化園區……,這些開發案若非採填海造陸直接壓縮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要不然就是施工的低頻震動,造成白海豚聲波器官嚴重受損致死。更糟糕的還有,台電預計在海中設立風力發電機組,完全就是一把利劍切割了白海豚的棲地。間接影響水質水量的有中科污水放流管線、大度攔河堰、八寶攔河堰、湖山水庫……等,這些開發案影響近海水質,對於棲息在台灣沿海五公里內海域的白海豚,也是有一種「必殺」的效果。這還沒有包含台灣西部沿海的流刺網、毒魚、電魚……這些不當的漁業行為。對了,我還忘了原來就存在、讓西部河川大多變成嚴重污染的汙染源。

中華白海豚主要棲地範圍與中部重大開發案

 

應該立刻展開跨縣市的議題關懷

  從圖上可以了解,把中部地區的重大開發案用紅色標出,就像貼滿春聯提早慶祝農曆新年,中部地區的開發壓力可見一斑,這些環境的影響已經讓中部空品區從二級的變成三級、戴奧辛含量平均全國最高,達 0.052(pg I-TEQ/m 3 ) ,是北部的兩倍以上,被大家詬病的高屏空氣戴奧辛含量也不過 0.043(pg I-TEQ/m 3 ) 。縱使中部環境惡化至此,國家還是力推這些開發案,甚至在上星期台塑煉鋼廠環評會議之後,在經濟與工商相關平面媒體上面表示,傾向先「保送」台塑煉鋼廠過關,難怪與會的漁民感慨,官員都住在台北的冷氣房裡決定地方的命運。

  如果白海豚掛了,中部沿海的養殖漁業應該也沒有人敢吃了,國家也沒有資格用「永續」或是「保育」等虛偽的形容詞舉辦活動。各地社團都有自己關注的議題,但這些開發案影響所及非單一縣市,以南投為例,從未發生過臭氧事件日的南投,在台塑六輕運轉之後,每吹西南風就會發生臭氧濃度偏高的狀況,因此中部各社團的合作,有必要積極表態反對開發案,絕對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所幸這兩三年來,在中部舉辦過多次的 NGO 會議,因此已有初步共識,上週也針對中部空氣品質變差而召開一次討論。以國家強力的護航,縱使聯合中部各社團都未必能擋,當然更不能容忍有些社團私底下跟開發單位眉來眼去、私相授受(台塑煉鋼廠、國光石化、彰工火電廠都有這樣的氣氛產生)。或許白海豚的存亡,可以讓中部各社團作為中部環境指標一起合作努力。

戴奧辛濃度

(pgI-TEQ/m 3 )

0.022 0.031 0.052 0.030 0.043 0.011 0.020

 

各位伙伴加油吧

  首先必須先向福爾摩沙鯨保小組的團隊道歉與道謝,沒有他們的研究,我們就不會知道白海豚將滅絕的事情,萬一我們今年行動順利,能使政府正視海洋環境、減緩開發,他們搞不好會因為我們這群「衝組的」壞朋友,變成國家的黑名單,只是這群海豚都快死光了,我們也沒有辦法考慮那麼多。要做的事情好多,時間與資源卻好少,白海豚的存亡幾乎就是台灣永續發展指標,請各位關心的朋友多多支持,不久的將來學會與友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保聯盟等幾個關注此議題的社團,即將推出相關系列活動

 

作者/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27/19/ay7i.html

更新日期:2007/02/27 23:20 記者:陳昶佑 

(法新社東京二十七日電) 日本企業主管今天說,日本正考慮設立首個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加速推動日本遵守京都議定書。

目的在遏止全球暖化的京都議定書,允許各國與企業向那些擁有餘額的國家與公司購買排放額度,以達到降低排放量要求。

企業主管說,由國營「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與「中央三井信託銀行」領導的團隊,已獲得政府對於排放額度交易的首肯,但仍在討論細節。

國際協力銀行的一名女主管說:「我們希望下半年建立一個排放權交易計劃。」

該名要求匿名的主管說:「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分析各議題,如政府參與,以及評估可能參與者。」

她說,此一交易市場將降低日本對於世界最大碳排放交易體系「歐洲聯盟排放交易系統」的依賴。

她說:「有了這項計劃,我們希望刺激日本的排放權交易。」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來源: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1003/chw073749.asp

2006年10月03日07:34

按通行的指標衡量﹐中國經濟正在以超過10%的增速飛速發展。但中國政府發佈的一份非同尋常的報告顯示﹐雖然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但可能並不象看起來那麼驚人。

上個月﹐中國政府發表了為期兩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結果。研究顯示中國廣泛的污染問題正在無形中危害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640億美元﹐佔當年GDP的3%。報告稱﹐如果考慮污染成本的話﹐2004年中國的“真實”增長率接近7%﹐而不是10%左右。

所謂的綠色GDP數據是中國政府旨在量化污染對經濟影響的長期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能標志著將粗放型增長視為社會穩定重心這一體制的戰略性轉變。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和國家統計局(State Statistics Bureau)聯合發佈的這份報告受到了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大力推動。潘岳一直積極努力推進環保問題成為國家的首要議事日程。綠色GDP概念已經被國家主席胡錦濤等高層領導人所採納。胡錦濤一直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今年講話的中心議題。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因此而產生的大範圍空氣和水污染以及酸雨等環境惡化問題﹐與此相關的成本也在日益增加。中國央行的研究機構上週五表示﹐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10.5%﹐高於2005年的10.2%﹐2007年上半年預計將達到9.5%。

中國環境規劃院(Chinese Academy 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估計﹐在中國13億人口中﹐每年有40多萬人因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而死亡。另外﹐約有3億人難以獲得清潔的飲用水﹐工廠導致的水源污染是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中央政府承諾投資1,250億美元解決這個問題。

國家環保總局官員賈峰在接受中國當地新聞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不能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他警告說﹐承載經濟發展的生態系統將會崩潰。

綠色GDP是環保經濟學的一個新興領域﹐旨在將嚴格的企業核算方法應用到環境問題中。“綠色經濟學家們”認為﹐GDP這種衡量經濟增長的典型方法過於粗放﹐無法衡量經濟的總體健康程度。儘管他們的工作仍存在爭議﹐但卻吸引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等組織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儘管GDP衡量了一個國家每年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某個國家可能採用污染或耗儘自然資源這種無法持續發展的方式推動經濟增長。實際上﹐通常計算GDP的方法使破壞環境看上去似乎對經濟有利。如果一個行業在其生產過程中產生了污染﹐政府又投入了資金來消除這些污染的影響﹐這兩種活動都會提高GDP數據。中國政府在發佈的報告中估計﹐如果要全部處理2004年排放到空氣、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1,360億美元﹐這個數字接近當年GDP的7%。

環境經濟學家們希望﹐對環境問題的可靠經濟分析能引起更多人對保護環境的重視。綠色GDP的基本概念是從GDP中減去與環境惡化的相關成本。哈佛大學企業及政府學教授、該校環境-經濟學項目負責人羅伯特•斯塔文斯(Robert Stavins)說﹐如果一個國家是以高能耗以及耗儘自然資源的方式來實現增長﹐那麼這應該反映在可能成為該國長期福利指標的國民收入帳戶中。

斯塔文斯說﹐這並不是左翼的古怪經濟學分支。這是針對環境保護領域一些富有挑戰性的重要社會問題的嚴謹經濟學。

綠色GDP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是經濟領域頗受爭議的熱點問題﹐甚至一些環境經濟學家認為其價值有限。比如﹐一些環保主義者批評中國的報告﹐稱其只考慮了污染的成本﹐並未考慮資源過度利用和開發的成本。潘岳曾表示﹐這份報告僅僅是中國計算綠色GDP舉措的開端。

許多經濟學家對把環境成本補充到GDP計算公式中不以為然。他們說﹐GDP本來衡量的就只是現金流量。他們稱﹐GDP中排除了許多其它方面﹐如家務和志願勞動對經濟的貢獻。部分經濟學家更看好所謂的“衛星賬戶”系統﹐這個可選的增長指標可同GDP相結合作為考慮未來前景的一種方式﹐但不會取代常規的GDP數據。

不過﹐中國以這種方式判斷環境問題具有重大意義。耶魯大學法學院(Yale Law School)環境法與政策教授丹尼爾•埃斯蒂(Daniel C. Esty)說﹐這種分析通常是由(非政府組織)或政府之外的批評人士完成。而中國政府是自己在做這件事情﹐並且已意識到忽視環境保護問題的經濟戰略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儘管綠色GDP的理念自上世紀70年代就形成了﹐西方國家的一些政府機構也一直探索以此作為修正經濟增長數據的一種方式﹐但中國的環境監管機構更進了一步﹐他們表示將用此類數據影響政策的制定﹐作為打擊排污企業承諾的一部分。在中國﹐地方官員的提拔一般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速度來決定的。這促使地方官員為了工業快速發展而忽視環境影響的後果。現在﹐中國政府表示將用綠色GDP數據來對地方政府官員進行經濟績效考核。

實際上﹐要在中國做到這點可能並不容易﹐中央政府有關環境問題的意見常常難以在各地得到貫徹。中央政府的所有部門是否都支持潘岳的種種努力尚不清楚。國家環保總局是最弱小的政府部門之一﹐不少部門仍將經濟增長視為中國的首要目標。

公眾宣傳是潘岳的為數不多的武器之一。他認為能夠以此讓當地政府感到難堪﹐從而採取行動。他以非同尋常的坦率措辭談到了中國許多最為嚴重的污染發生的原因﹐其中包括腐敗的當地環保官員同污染企業沆瀣一氣。

時間將真實地考驗中國有關綠色GDP的承諾﹐明年就會初見端倪。如果國家環保總局能夠再度發表數據﹐或是將其加入到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例行數據之中﹐那都將是環保主義者的重大勝利。

Jane Spencer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來源: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60216/bch100108.asp

2006年02月16日10:01

中國推出了一項涉及廣泛的政策聲明﹐提出了今後5年的環境保護目標﹐此舉表明中國政府更加關注經濟高速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這項政策聲明稱作《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於去年12月就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但直到週三才正式發佈。該決定提出了如下具體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該決定還要求對貸款、稅收和財政支出作出調整﹐以配合實現上述目標。此外﹐決定還證實中央政府正在繼續嘗試把環境保護與地方官員的政績相掛鉤。

新的環保政策反映出在胡錦濤的領導下﹐中國政府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列為優先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決策者們擔心經濟的無序發展正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環境污染和一系列環保事故給社會造成的不安定影響也日益嚴重﹐如去年11月污染了松花江的有毒化學物泄漏事件。

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演變成了全球性的問題。專家們表示﹐到2025年時﹐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而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中國工廠排出的煙霧和其他空氣污染物一路蔓延到了香港、韓國和日本等地區。

不過﹐對於中國能否實現上述環保目標﹐存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原因是推行新的環保政策可能遭到許多地方官員的抵制﹐他們擔心這樣做會趕走投資者﹐就業機會和稅收收入也就無從談起。與此同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也缺乏監督地方官員的必要手段和人事任免權。

博信國際信息資詢公司(Sinosphere)駐北京的董事總經理德布朗奇(Henry Debranche)表示﹐中國政府只是提出了一個涉及面廣、口氣強硬的聲明﹐但實際上﹐相對於環境保護﹐中國還是更注重經濟的發展。

知情人士透露說﹐預計中國政府將採取一些措施來加強監管部門的權利。國家環保總局準備成立6個分支機構﹐幫助協調各省之間的環保問題﹐減少地方政府對當地環保監督機構的影響力。

《決定》旨在提高地方官員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以及促使他們在做出決定時考慮是否會給環境造成重大破壞。如何解決跨省污染一直是中國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現在終於有了眉目。《決定》要求給其他省份的環境造成污染的省份需要支付補償費用。有的時候﹐上游省份工廠向河流排放廢水﹐導致下游省份居民飲用了被污染的河水﹐並因此容易得上癌症或其他疾病。

分析家們表示﹐實際上﹐確保居民的清潔飲用水供應才是《決定》提出的主要目標。《決定》要求﹐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60%。中國近四分之三的湖泊和河流遭到污染﹐污水和廢水經常是未經任何處理便進入了水源。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來源: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213/chw203538.asp

2007年02月13日20:24

南遭致命颱風﹐西遇罕見乾旱﹐中國經歷了天災頻發的一年。中國領導人憂心忡忡地表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全球變暖來襲之時顯得如此脆弱。

氣候異常是否與全球變暖直接相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已直言不諱地承認中國危機應對能力的薄弱﹐並開始著手加以解決﹐從中可以見微知萌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變化。在此之前﹐中國領導人一向把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推到西方國家身上﹐並稱中國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經濟能力。

中國政府正在研究任由全球變暖發展下去將給中國帶來何種危害﹐還在起草第一份應對該問題的國家戰略報告。報告中提出的警告之一是﹕氣候變暖可能危及到中國的糧食安全。

另外﹐中國政府還接受了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這一《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提出的概念﹐根據該議定書﹐發達國家可以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溫室氣體減排項目﹐並將節省下來的排放額度據為己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躑躅不前之後﹐中國政府2006年所批准污染控制工程的數量出現了大幅上升。中國政府還打算建立一個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交易所﹐以便中國的配額賣方能夠將配額賣給外國買家。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駐華代表馬和勵(Khalid Malik)表示﹐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決心很大﹐但並未引起足夠的關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在幫助中國政府建立二氧化碳配額交易機制。

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這些氣體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污染物。有科學家表示﹐中國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如果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得不到控制﹐則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所取得的任何進展都將被抵消掉。

中國政府週一承認﹐由於控制措施未能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中國2006年未能實現自己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控制目標。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宣佈﹐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年增長了1.8%﹐相比之下2005年的增幅為13%。這種在煤炭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氣體能導致酸雨。報告沒有提到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二氧化硫不是溫室氣體﹐但煤炭燃燒也會產生二氧化碳。

在經濟增長速度與中國相彷的印度﹐人們對全球變暖對本國的危害性也有了更多認識。但是﹐鑒於印度政府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減少貧困、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或許只能排在次要位置了。目前來看﹐要控制排放量可能只有依靠國際援助﹐即採取《京都議定書》中用投資換取排放配額的做法。

直到目前﹐中國仍把發展經濟置於較保護環境更優先的位置。在承認全球變暖問題令人擔憂的同時﹐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最近表示﹐發展是最為緊迫的任務﹐保證經濟的良好、快速發展是不能動搖的原則方向﹐只有經濟發展了才有能力加大環境問題的治理力度。

隨著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中國領導人開始擔心全球變暖並不只是發達國家的問題。全球變暖也有可能給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造成障礙。

隨著重工業的加快發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採取更多措施控制環境污染。這促使中國政府更加重視溫室氣體排放配額的交易。通過這種辦法﹐發達國家已經承諾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公司可以到發展中國家去投資﹐減少當地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將節省下來的排放配額用於自己在本國工廠。

中國領導人還在起草中國第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但其中沒有談到溫室氣體排放限制﹐除美國外多數發達國家都在《京都議定書》上簽了字﹐它們因此也都同意對溫室氣體排放作出限制。雖然中國和印度都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它們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額的約束。不過﹐中國正在推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運動﹐分析人士認為此舉與溫室氣體排放限額有異曲同工之效。

寧夏等貧困省份在正視這一問題方面已經走在了中央政府前面。雖然中央政府最新的五年計劃中沒有提到全球變暖問題﹐但寧夏自治區政府在本區計劃中承諾﹐將密切關注、充分重視全球變暖效應對中國的影響。

寧夏已與英國、加拿大科學家展開合作﹐開發清潔能源項目和氣候變化模型。寧夏氣象部門的官員表示﹐寧夏政府官員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該自治區的經濟高度依賴農業。

中國國家氣象局官員王邦中表示﹐中央政府也在更新雷達和衛星設備﹐以加強對天氣變化的監測。

2006年中國發生了一系列氣象災害。襲擊華南地區的颱風導致漁船和村庄被毀。1877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使長江某些河段幾近斷流﹐許多城市出現水荒。北京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暖冬天氣﹐使“北京嚴冬”也顯得浪得虛名。

雖然全球變暖或許並非這一切異常狀況的幕後元兇﹐但科學家們指出﹐中國在全球變暖面前可能會特別脆弱。冰山融化引發的洪水可能淹沒上海、深圳這兩大中國經濟中心城市。氣溫升高將令居住在半乾旱地區的中國一大半靠天吃飯的農民萬劫不復。此外﹐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水供應量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主要江河的水源均為冰川﹐而這些冰川正在快速消融。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稱﹐整體來看﹐全球變暖將影響到世界村中的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家庭。

全國範圍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結果令人警醒﹐糧食短缺、江河三角洲地區日益頻發的洪水以及人們為防暑降溫而不斷增加能源使用量﹐這些情況今後都有可能出現。

氣象部門預測﹐中國2030年的糧食產量可能會比目前減少5%到10%。2030年時海平面的升高將會增加黃河、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洪災﹐而這幾個地方恰是中國製造業和出口業之重心所在。

中國科學家從來沒有否認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與全球變暖之間的聯繫。但是中國政府一直聲稱﹐中國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西方國家要低得多﹐而且中國沒有消滅溫室氣體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

其結果是﹐隨著中國近年來重工業化步伐的加快﹐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大幅增加﹐因為能源密集型的重工業污染也更嚴重。

中國領導人沒有採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做法﹐而是於去年提出了降低單位GDP能耗的口號。中國科學家表示﹐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氣候變化政策。按人均計算﹐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僅為美國的八分之一左右。根據中國政府制定的目標﹐經濟產出翻兩番的同時能源消耗只能增加一倍。

中國能源消耗戰略的調整可能對全球變暖問題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儘管中國正致力於能源多元化﹐但中國的發電廠仍主要依賴高污染的煤炭。

中國政府已經要求大型國有企業和各省領導簽署保證書﹐承諾在未來5年內將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從實施第一年的情況看顯然未能達標﹐但中國科學家表示﹐隨著政策的全面鋪開﹐達到目標仍有可能。

批評人士指出﹐這還不夠﹐但中國表示它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間找到平衡﹐因為沒有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就無法穩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商Arreon Carbon的董事經理John Shi表示﹐中國已經啟動了降低能耗工作。

Shai Oster






LilyM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